反转的神迹——史民峰摄影展

反转的神迹——史民峰摄影展

 

 

反转本是摄影中一种并不少见的技术,但是“反转”的意义不仅仅限于技术层面,把它说清颇费一点唇舌。对于摄影术的出身而言,感光胶片上的世界原本就该是“反转”的,这是第一类反转;冲印照片,再次“反转”的目的在于将中间状态的负像恢复成人眼习惯的“正片”。其实是负负得正了。但是第一类反转延续而得的“正片”并不是俗称“反转片”的那一类正像——采用 E6工艺而非C41工艺,它实际上基于不同的感觉过程——这种改变原像属性的透明正片是第二类反转。如果是色彩反转,就会产生出异常鲜丽饱和而富有穿透力的图像。

 

 

黑白正片的感色性仅限于紫蓝色光,黑白“反转”的结果因此不像彩色正片那样显著,实际应用也较少,可是它们和冲印出照片的第一类“正像”依然是不同的。史民峰作品中第三类的“反转”——把高反差的正像再次变为负像——同样,不能只看貌似底片的结果,它实际上也再造了摄影家镜头所面对的世界。艺术家敏感地选择了一个恰当不过的题材,从而把他的“反转”推进一个更大的历史情境之中,一直回到摄影术发明的千年之前。

 

 

中国艺术家何时开始关心“反转”?这恰恰也就是史民峰所多次拍摄的云冈石窟开凿的同时。史民峰的作品是对这种本来已经错综复杂的情况的再创作——或者,也可以说,是时间和他共同完成了这种“创作”。

在《艺术与错觉》里面,贡布里希早就说过:“所有的艺术发现都不是对于相似性的发现,而是对于等效性的发现。这种等效性使我们能按照一个物象去看现实,而且能按照现实去看一个物象。”

由等效性替代相似性,贡布里希的理论可以解释这种意外再现神迹的机理(物象而至现实),但对于我们今天的现实——我指更大的现实——而言,他却没有解释我们为什么依然需要执着的寻找某种神迹。